发布时间:2021-05-15点击次数:642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所有学子实现梦想的地方,每年国家以及各地区政府都给予了足够重视,有高三学生的家庭更是如此,父母老师想方设法让孩子提高分数,最后孩子上考场前,却因为自己疏忽导致缺考,这真是让人遗憾,但却不值得同情.
每年高考都会有同学因为忘记带身份证或忘记考试时间而错过考试,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粗心,错过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考试.每年都会有很多防患措施,还是没有办法完全避免高考出错.
高考忘带准考证、迟到、进错考场的考生,我一点都不"同情"你们记错考试时间去年高考当天,一民警在考点护考时,看到一位女士非常着急,于是上前询问,得知这位女士是一位老师,她的学生因为记错了考试时间,现在已经快要开考了,但刚从家出发,自己现在还没有打到车非常着急.
民警一听,赶紧开车跟着老师一起去接学生,真的是在跟时间赛跑,最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把考生安全、准时的送到了考场.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新闻,真的太不理解了,高考这么重要的日子,竟然还能记错,学生的心思到底在哪啊,如果最后错过考试,这将是一生的遗憾啊,这样的错误太不值得同情了.
双胞胎误拿对方准考证家里有双胞胎的在高考中也出现过拿错准考证的现象,因为高考准考证都长一个样子,而且双胞胎之间样貌没什么差别,等到出门时匆匆忙忙,误拿了对方准考证,碰巧两个人又不在同个考试点,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
不记考试时间,以为自己早到实则缺考前几年报道中,有个高考案例让人印象深刻,一位考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在八点半吃完饭赶完考场,并没有戴表.到了考试点,却发现考点前空无一人,以为自己来的太早,没想到问了问考点咨询人员,才发现是自己缺考了.
这类同学根本不将高考放在心上,本应该是自己留意的大事,却因自己的马虎而造成了不可不救的后果.每年高考忙坏的是后勤服务人员,当事人的不小心,让民警跑前跑后,让老师家长担心,这些学生实在不值得同情.
我们怎样才能有效避免出现这些马虎错误提前了解高考流程,对考试流程做个提前规划有些学校会组织在考前一起去看考场,有些学校不会,这就需要学生提前了解考点位置以及自己的考试教室和厕所位置,遇到突发问题该向哪些人员求助需要提前了解的,对考试流程做个提前规划.
准备好自己的考试工具和必需品很多同学已经进了考场才发现自己黑笔没水了,没办法写出清楚的字,考试中没办法向别人求助,有可能会被认定为作弊行为.考试必需品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好,提前试一试,要多准备一些.
高考中大多数试卷都有选择题,有些同学只带了铅笔,忘记带橡皮,等填错需要改正时,才发现自己没有橡皮,本应该拿到更高的分数,因为自己的马虎,而填错选项.高考分数差一分,就能和别人拉开很大的距离.
定好闹钟,记准时间每年高考因为睡过头而误考的人不在少数,我们一定要清楚每门考试科目的具体考试时间,以及考场封考时间.很多学生在下午午休后,家长忘了及时叫醒孩子,孩子忘了定闹钟,等到了考点才发现已经进不去考场了.
如果担心自己睡过头,可以和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同学约定好,快到了考试时间提前通知对方一声,给对方打个电话.或让家长再多订几个闹钟,即便一个闹钟没听见,也不至于错过考试.
高考前夕学生还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作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很多学生因为考前压力想要多学一会儿,打乱了平时作息规律,考前开夜车,连夜备考的人不在少数,等到上了考场有打瞌睡的,有意识不清楚的.很多本来应该拿高分的同学,因为自己作息不规律而耽误了考试.
高考一方面考察知识积累量,另一方面是对考生个人心态的考察.如果临场发挥能力不行,考试过于紧张,可能会因为紧张影响了自己的发挥.而那些心态好的同学在高考中更有超长发挥的例子.
临考前饮食要规律,平时吃什么考试便吃什么有些家长因为自己孩子要参加高考,怕营养跟不上,在考前给孩子大补,与孩子平时饮食习惯不同,等到孩子去参加考试时,突然出现过敏呕吐腹泻的现象.因为消化系统不能吸收影响孩子考试.
家长为孩子着想的心都是一样的,但是可以等到孩子考完后再带孩子吃他想吃的东西,临考前饮食要规律,平时吃什么考试便吃什么.
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
不少家长给予孩子高考过大学习压力,更有甚者辞掉自己的工作陪读,每天给孩子送饭,这无形之中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担心转化为孩子的压力,要学会引导处在高压中的考生如何放松.
家长不可过于紧张也不可过于放松,有些家长再高考当天还能弄错孩子考试时间,到了本该去接孩子的点,因为记错时间而耽误,让孩子原本不多的午休时间更加短暂,这类家长也着实是心大,高考期间还是要保障孩子基本的休息时间.
高考牵挂着千家万户的心,这一场考试不仅承载着考生的梦想,更是一个家庭梦想的承载,家人在给予足够的支持后,不能再给孩子过大压力,否则会影响考生考试心情,影响考生正常发挥.
结语:高考中的奇葩事件有很多,因为自己疏忽导致耽误考试的考试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这些同学虽然很可惜,但却不值得同情.